日期:2025-07-23 13:41:48
高欢(496—547年),字贺六浑,渤海郡蓨(tiáo)县(今河北省景县)人,是东魏的权臣以及北齐王朝的奠基者。去世后,追谥为神武帝。
高欢的祖父曾在朝廷担任官职,但因获罪而被流放至怀朔镇(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),并在此定居下来。高欢的父亲缺乏经营家产的能力,导致家族的财富逐渐衰退,到了高欢这一代,家族地位早已没落。
高欢出生时,母亲便早逝,由姐姐和姐夫抚养长大。怀朔镇当时是鲜卑族的聚集地,高欢三代人生活在北方,因此他在成长过程中深受鲜卑文化的影响,逐渐形成了鲜卑化的汉人性格与特点。
年少时的高欢眼神炯炯有神,身形挺拔,容貌俊朗,颧骨高,齿白如玉,风度翩翩,气质非凡。聪明机智的他,在同龄人中显得尤为出众。
有一天,当高欢在城头服役时,遇到了一位鲜卑贵族女子——娄昭君。这位女子貌美聪慧,深受当地豪族的追求。当她见到高欢后,便一见钟情,主动派遣婢女表明心意,并频频赠送礼物,表示希望他能上门提亲。
展开剩余81%娄昭君的父母见她态度坚决,也最终答应了这桩婚事,并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。高欢凭借娶得的骏马,很快便在军营中担任了一个管理约百人队伍的队主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高欢担任了信使一职,经常前往京城洛阳送信。在洛阳,他目睹了北魏朝廷在胡太后的统治下,任人唯亲、贪污腐败、民众疾苦,社会矛盾不断加剧。对此,高欢心生不安,预感到天下大乱即将来临。由于他自幼便有报国之志,于是他散尽家财,广交英雄豪杰,等待时机。
当时,北方起义不断,高欢先是参与了杜洛周的起义军,随后投奔了葛荣,再后来又归顺了尔朱荣。
有一天,尔朱荣路过高欢的马厩,看到一匹烈马正乖巧地站着,任凭高欢修剪鬃毛,便感到十分惊讶,问高欢:“你是如何让这匹烈马变得如此听话的?”高欢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软硬兼施,才是驯服马匹的唯一法门。”尔朱荣对高欢的智慧和能力产生了深刻的信任。之后,尔朱荣率领军队进攻洛阳,除掉了胡太后,拥立了孝庄帝登基,高欢为此出力不少。
有一天,尔朱荣询问部下:“如果我有一天不在了,谁能继续指挥军队?”部下们一致推荐了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。然而,尔朱荣摇了摇头,说:“能够接替我的,只有高欢!”此时,尔朱荣开始大力提拔高欢,任命他为晋州(今山西省、陕西省大部分)刺史。没过多久,孝庄帝因不满尔朱荣掌控朝政,设计杀害了他。
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继而夺权,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,掌控了北魏政权。高欢看清了尔朱兆的能力,决定暂时旁观其事。
然而,尔朱家族的暴虐行为渐渐失去了民心,北方六镇的叛乱不断。尔朱兆于是邀请高欢一起喝酒,商议应对策略。高欢建议派遣一名可信的领袖来管理叛军,若仍有叛乱,就惩罚这名领袖。旁边的一位大臣不知其中的计策,提出让高欢担任此职。
高欢假装生气,站起身来狠狠打了那位大臣一顿,怒斥道:“你算什么东西,现在天下的事务都应由大王安排,轮不到你插嘴!”尔朱兆见此,心头一热,认为高欢忠诚可靠,便同意了这个提议。高欢趁机开始召集六镇的降兵,迅速组建军营。
不久之后,高欢与尔朱兆彻底决裂。为了让部下死心塌地跟随自己,高欢伪造了尔朱兆的军令,声称将要进攻北方草原的骑兵,并假装命令紧急,急迫催促出发。高欢的这一计策彻底激起了部下对尔朱兆的愤怒,最终导致高欢宣布起兵。
很快,双方在韩陵(今河南省安阳市)展开了激烈的对抗。当时,尔朱兆的军队有二十万,而高欢仅有三万。为了激发全体将士的斗志,高欢采取了“破釜沉舟”的策略——将牛驴捆在一起,封堵自军的退路,同时实施前后夹击之策,最终击溃了尔朱兆的军队。
随后,高欢拥立元修为帝,即北魏孝武帝。然而,孝武帝并不甘心被高欢掌控,决定与其抗争。高欢率兵攻占洛阳,孝武帝战败后匆忙逃往长安,投靠了占据关中的军阀宇文泰。
高欢遂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,即孝静帝,并迁都邺城,史称东魏。高欢则长期驻守晋阳,遥控东魏朝政。
与此同时,宇文泰毒死了孝武帝,并拥立元宝炬为帝,定都长安,史称西魏。至此,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。
为了尽早结束这种东西对峙的局面,双方展开了频繁的战斗。十余年间,双方你来我往,互有胜负,但始终未能彻底击败对方。
546年,高欢率领十万大军围攻西魏重要据点玉壁城(今山西省稷山县)。他采用截断水源、堆土山攻城、挖地道、制造攻城车、劝降等多种策略,但都被西魏将领韦孝宽化解。经过五十多天的激烈战斗,东魏军伤亡惨重,最终惨败而归。
高欢因战败忧愤成疾,第二年在家中病逝,享年五十二岁。
高欢在生前为了收揽人心,往往对贪污腐败的官员有所偏袒,这加剧了社会矛盾。此外,他为了笼络鲜卑族人的支持,刻意忽视与汉人之间的矛盾,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冲突。高欢死后,继任者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,最终导致北齐败给了北周。
本文摘自《二十四史马上读,语文历史都进步》——第七册《北齐书》,官方唯一授权发布,欢迎持续关注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